晴空别类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干预市议会扫黄,雪州不高级行政议员被扣查

转载自《庄祷融 政情流露》



匪夷所思。负责地方政府事务的行政议员居然阻扰地方政府执法人员执行扫黄任务!


这是11月13日刊登在各大报章的新闻,“尊贵”的民主行动党雪州不高级行政议员刘天球被警方从州政府大厦带走,以便援引刑事法典186(妨碍公务员执行任务)条文控上推事庭。

这是刘天球的耻辱,也是雪州人民的耻辱。他的被捉,也引发了几项疑问。


议员本来就应该维护社会安宁,清廉公正,杜绝色情,以端正社会风气,防范爱滋蔓延视为己任。如今刘天球偏偏在’07年11月2日的一宗梳邦再也市议会扫黄行动中,“刚好”人在现场!

根据报导,他还在警方要开灯展开调查时,他却关灯,阻碍警方进行调查。

有趣的是当群众问他为何会“刚巧”在黄色架步,他的回答是有一名房客无法回到房间拿自己的财物,所以他才会到酒店“帮忙”拿回朋友的财物。

现在更有“兴趣”追问的是,谁是刘天球行政议员的这位房客朋友?相信他的来头肯定不小,要不然怎会“调动”到刘天球帮他去这有20多位中国女郎的黄色架步酒店拿“财物”?

放眼当下,能呼唤到刘天球的“朋友”除了邓章钦、卡立、林冠英、林吉祥、还有谁?
还有,是什么“财物”这么重要,重要到要劳动刘天球披星戴月去拿回?

错综复杂,耐人寻味。案中是否有案,开庭后“人”“财”两现,当有分晓。

Tuesday, October 7, 2008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马华

转载自《阿甘的窝》

马华公会正进行着政治大海啸后的第一场中央党选。在党内士气低落、变天阴影的笼罩之下,大部分党职候选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改革”、“革新”、“转型”等关键字眼作为竞选宣言的主轴,以便为失去方向的党员指一条出路,并为自己的选情造势和加分。

也许是史无前例的308惨烈败绩震撼了许多党员的脆弱心灵,加上民联不断地重复“单元种族政党是万恶的种族主义根源”的论述,导致部分马华党员也开始信心动摇,质疑党过去的政治路线,甚至出现一些脑袋不清醒、思想混乱的党员,也跟风叫嚷要把党的组织形式从单元种族政党“转型”成为多元种族政党,以为这样就能让马华起死回生。

其实,马华先不要谈什么“改革”和“转型”,首先要的是“复兴”。改革和转型虽然很重要,但必须是建立在复兴的基础上。目前马华在面临泡沫化危机时,摆在眼前的,是最切身的生存问题。只有先求生存,才能图壮大,策略顺序应该是“先复兴,后改革,再转型”

复兴创党的理念-陈祯禄思想

“复兴”必须回到最根本的源头,那就是创党初期的理念,也就是陈祯禄的思想。马华创党人敦陈祯禄,留给后人无数的政治思想精髓,其政治思想与哲学基础,根源来自欧美的自由主义,尤其是师承自阿克顿爵士(Lord Acton)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是出身于马六甲峇峇世家的缘故,他又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熏陶。陈祯禄拥有深厚的政治哲学底子,加上具有全球观的前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使他准确地掌握当时的民族主义浪潮和国家争取独立的大趋势,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开国元勋的地位。

若按照创党人陈祯禄的政治思想来为马华做一个定位,马华应该是一个集马来亚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新儒学为一体的意识形态政党,简称为“自由民族主义”,这也是中华民国宪法的缔造者张君励主张的意识形态,绝非政敌三言两语将马华反定位为“种族政党”所能一笔抹煞、一概否定的。

一个政党的正确定位,是其能否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本问题。所谓政党的定位是指其以什么政治思想和哲学,为党确定可行的意识形态,同时再依据这意识形态去为党建立其应有的价值观之外,还要能根据这价值观去判断政治的是是非非,从而制定符合其价值观的政策。

单元种族政党不是原罪

马华要走的政治路线,无非是创党先贤的理念:“单元种族政党,多元种族路线”。这两个概念是不会有冲突的,可以并行不悖,但很多人误以为单元种族政党走不了多元种族路线,更荒谬的是还有人认为单元种族政党就一定就会搞种族主义。

其实,单元种族政党不是原罪,可惜的是很多党员由于政治教育素养不足,对党史不求甚解,结果就对党的理念和路线的信心动摇,认为单元种族政党真的很“罪过”,就人云亦云地说要转型去多元种族政党,以为这样党才会有出路。但是,只要看看打着多元种族政党旗号的民政党,在308大选几乎被抄家灭族的惨况,就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

单元种族政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至今仍然是威力强大的意识形态,目前还在欧洲、美洲和非洲大行其道,代表单一族群的政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仍然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这些事实,只要在网上维基百科(wikipedia)去搜索“ethnic party”或“political party of minorities”之类的关键词,就可找到很多相关资料。

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

苏联共产党在早期犯上“左倾幼稚病”,迷信阶级斗争的方式,无视境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问题,他们的理论是“解决了阶级矛盾问题,种族矛盾问题也就解决了”证实是行不通的。在90年代苏联瓦解后,在其废墟上崛起了很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政党纷纷成立,民族主义浪潮方兴未艾。

在前南斯拉夫,所谓的多元种族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党”,由于无法妥善处理本身的民族问题,结果在90年代中期爆发了内战,国内三大民族杀得血流成河,内战结束后他们纷纷成立代表本身族群的民族政党,以便和其他族群的代表政党进行协商和沟通。

在其他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拥有代表本身族群的民族政党,以便有人代表本身族群参与议会选举,捍卫本身族群权益。

马来西亚其实不必妄自菲薄,很多其他国家的民族政党,都是视马来西亚的单元种族政党合作模式为榜样的。我国数十年来的各族和平共处的经验,让许多内忧不断的国家羡慕不已,我们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从联盟到国阵,这种合作模式已经顺利运作了几十年,这不是新崛起的民联能从论述上把这些事实给轻易否决掉的。如果还有人说“种族政党合作治国的模式是原罪”、“导致国家无法进步”、“是国内种族关系紧张的根源”之类的话,那么就可能犯上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谬误。

历史学家吴晗曾指出,评论历史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不能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古人,也不能拿今天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古人。按照他的观点,如果仅仅是因为“现在巫统一党独大和搞种族主义”,所以“以前马华的所作所为都是错的,因为它和巫统在一起”,到最后从根本上去否定“当年三大种族政党争取独立的贡献”,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这种模式一早就是错误的,何以它当时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何以它还能持续发展至今?

马华不能丢掉民族主义

有道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一个民族的出身血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要走怎样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强调本身的民族身份认同(identity)是天经地义的,一个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组织形式,这符合联合国的民族自决(right of peoples to self-determination)标准,唯有如此,另一个民族才懂得以怎样的方式来和这个民族进行沟通和合作。一个自愿放弃本身的身份认同的民族,是不能期待得到另一个民族的尊重。

如果有人要否定马华作为单元种族政党的角色,就如否定董教总、华总、中华工商联合会和全国其他几千个纯华人团体的理由一样荒谬,因为迷信“多元种族政党就不会有种族政治”的论述,那么不只巫统、马华、国大党要解散,全国几千个华团、国内其他族群的社团、商会等都要解散,然后一起成立跨种族的团体,才能缔造“全民政治”、“公民社会”云云。

马华通过提升单元族群的素质,以及维护与发展族群权益去确保多元一体的全民政治,这也是齐家治国以进大同的理念。只有捍卫少数的全面成长,才能确保多元的完美,也是要维护自己也维护其他族群才能在全民之间产生公信。少了这套确保单元以便成全多元的思维特色,政治路线变成模糊。“多元”就是很多个“单元”所组成,若把“单元”否决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也就不存在了。

上述的论述源自欧美自由主义哲学,是陈祯禄毕生坚持的理念,其原则是“大社会小政府”,容许在国家体制内、个人、家庭、社团、利益集团以及种族等社会众多组合体追求本身利益,维护其文化传统与奉行其宗教信仰等自由空间。从陈祯禄的思想看来,他绝对赞成“公民社会”,他理想中的“公民社会”就是这样子的,可以说他是马来亚公民社会的思想源头。只是后来的马华领导人不重视陈祯禄思想和言论,忘了“公民社会”其实是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导致现在的“公民社会”论述似乎变成了在野党和其外围非政府组织的专利品。

马华目前强调“民主、民权、民生、民愿”,都是很好的普世价值,但和行动党、公正党比起来,马华在这方面就相对显得没什么竞争力。管理学强调企业必须有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那就是拥有和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具备的优势,在做市场区隔时就比对手占便宜,这个道理放在政治也是一样。

马华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民族主义,这也是马华赖以生存、打死不走的基本盘。马华什么都能丢,就是民族主义不能丢,但偏偏很多人的政治学水平太差,连基本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概念都搞不清楚,结果把进步的民族主义当成是狭隘极端的种族主义,误以为是自己的这个“种族政党”为巫统的“种族主义”提供了一个制造“假想敌”的着力点,还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转型成为多元种族政党,巫统的种族主义就没戏唱、就会收档,这可说是理想主义,讲得难听一点是痴心妄想。

很多脑袋不够清醒的人至今仍然错误解读308政治大海啸的讯息。华人不支持马华的深层原因,不是马华不讲民主,不是马华不走多元种族路线,恰恰是因为马华背弃了民族主义。多年来,华社因为华教发展受到限制,在经济、社会等各层次受到相当程度的压制,进而对马华在执政体系内扮演的角色有很多怨言。华社在308把选票投给在野党,是对马华没有把民族斗争路线坚持到底而失望透顶,不是因为他们认同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多元种族政党路线”。如果马华真正贯彻民族主义路线,不让巫统的种族主义势力抬头,马华若能在捍卫本身族群利益之余,再照顾其他族群的需求,那么谁敢铁口断定华社会不要马华?

为了变而变是乱变

现在党内很多人都说要“改革”、“变革”、“转型”,其实都是为了变而变,好像这个年代不讲变就是很落伍,赶时髦去变才证明自己跟得上潮流。但是变的结果,大多是越变越糟,变来变去,只有20%的结果可能是好的,另外80%可能是坏的,这符合著名的80/20法则。因为时间有一个流动的方向,它是朝着不好的方向流动,而不是朝好的方向流动,因此事情往往是越变越糟,如人越来越老,东西越来越旧,风气越来越差。

华人有一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天天在变,但变了之后80%的结果是不好的。我们必须以人力使其朝着好的方向而变,这叫“趋吉避凶”。
为了变而变,那不叫改变,那叫做乱变,因此大家一定要谨慎应变,不可乱变。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现在把变讲得太轻松了,最后搞得一塌糊涂。很多华人同胞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都说求变、求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变革是硬道理。讲得没错,但一定要谨慎,要记住:不可不变,也不可乱变。因为不变是死路一条,乱变会死得更惨。

马华公会是一个老招牌,很多老马华当年进党时都是因为认同其政治理念,那就是通过“捍卫华社权益”的手段,以达到“追求各族平等、实现社会公义”的目的。如果马华仅仅是因为遭到308的挫折,就要转型成为多元种族政党,那么当年认同马华、加入马华的人,极可能就不会再认同马华,因为他们会对这个“新马华”感到陌生。

其实,人是有惯性的生物。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总想去某一家餐馆吃饭?就是因为它的饭菜味道很适合自己的胃口。如果第二天它的饭菜味道全变了,我们就不想去。所以,老字号的食物是不能轻易改变味道的,因为一改变味道,所有的老顾客都不高兴。马华如果真的变了多元种族政党,不只斗不过原本就是多元种族政党的行动党、公正党,反而还失去原本的基本盘,届时两头不到岸,党不像党,不死才假。

马华要变通的是“权”,而不是“经”

但是,假如老字号的食物味道总不变,是无法吸引更多新顾客的。因为社会一直在变,人们在饮食方面有更多的口味需要,你若总是不变,顾客就会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就如肯塔基炸鸡(KFC)那样,它的原汁原味的炸鸡是几十年不变的,如果它完全用另一种香辣口味来取代原汁原味,极可能在没有争取到新顾客的同时,老顾客也跑掉了。幸运的是,肯塔基的策略极为对调,它保留原本的原汁原味,再额外推出香辣口味,让新旧顾客有选择权,另外再根据市场的季节性需求不断推出新的附加食品。有一点还是要留意,原汁原味的炸鸡还是肯塔基的核心竞争产品,这是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丢弃的“根本”。

同理,马华的根本是民族主义,绝不能丢弃,但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根据情况去“调整”,不要动不动就没有方向地“乱变”,否则去了荷兰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根据台湾的管理学家曾仕强教授的说法,我们华人的最高管理智慧,叫做“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很多人误解和扭曲,然后拿来痛骂,这是很糟糕的事。“以不变应万变”,它本身就是变,并不是不变。华人脑海中,从来就没有“不变”两个字。以不变的“经”来应用万变的“权”,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以下是节录曾仕强教授著作《中国式管理》和《中道管理》的一些论述:
  • “权”是临时应变的方法;“经”则是千古不变的原则。有些人把“以不变应万变”看作保守落后的“不变”,是大错特错。
  • “以不变应万变”是“变”,不是“不变”,它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变,非变不可,但是要小心地应变。我们把它归纳为八个字“不可不变,不可乱变”,就很清楚了。
  • 本立而道生。任何事情都有本末,都有轻重,都有大小。同样的“变”与“不变”,“不变”是根本,“变”是作用。以不变的原则,来回应万变的外在现象,便是“持经达变”。
  • 原则不可变,方法应该变,称为“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一个人的原则变来变去,那别人就会觉得没有办法去配合了。无论怎样变,也还是依照原则而行,才是“万变不离其宗”,当然也是“以不变应万变”。
  • “以不变应万变”有两个部分,不变的部分称为“有所不变”,万变的部分叫做“有所变”。“有所变”就是《易经》里讲的“变易”;“有所不变”,就是《易经》里面所讲的“不易”。
  • 能不能变,要不要变,都不是问题;怎样变,才是问题。应该变的,一定要变;不应该变的,绝对不能变。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要先想“不要变”,不要先想“要变”,若先想“要变”就糟糕了。
  • 华人重视调整,一般不会突变。开车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笔直的大路上行驶,汽车的方向盘也要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就是调整。如果停止调整,车就会冲出马路,如果转得太厉害,就会翻车。所以,华人讲究的是“变到好像没有变”那样,就是很会进行调整。只要时时调整,调整到最后,事情都全变了,那时根本就不用说变了。
  • 历史上变革的人,一定是“萧规曹随”,一切按照前任的做法去做,但是他会慢慢地把整个都改变掉。在公司里也一样,如果一个新来的老板动不动就“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搞大改革,他可能很快就会被搞掉。真正的高手会”萧规曹随“,先安定人心,然后再慢慢改掉。

所以,从政治学角度来看,马华的“经”是民族主义为主,辅以自由主义和新儒学。从市场行销角度来看,马华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还是“单元种族政党”,一味求变,结果乱变成“多元种族政党”,不但失去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也攻不进去行动党和公正党早已占据多时的多元种族政党堡垒,到最后极可能像名不副实的“多元种族政党”民政党那样泡沫化。

台湾政党的选举经验

既然“经”不能动,那么可以变通的“权”是什么?台湾的国民党在2000年失去政权后,虽然很多人都说它“改革”、“革新”了,所以在8年后可以重夺政权。在我看来,国民党的变通在于“权”,它的“经”还是没有改变。国民党在失去政权后,才痛定思痛去“改革”、“转型”,但这“改革”、“转型”其实是赶时髦的政治术语,它真正改的是人才培养机制、文宣策略和选举战术,所谓的“转型成本土政党”也不过让党内的本省人和年轻人的比例增加而已,它的根本“三民主义”政治路线有改吗?没有。

民进党是很专业的“选举型政党”,它以前在选战时,其文宣战斗力,100分可得90分;那时候的国民党一党独大太久,竞选人员不懂得搞宣传,其文宣战斗力不到及格线的40分,只会靠传统组织战去拉票,所以常常被宣传战高出几个等级的民进党打得落花流水。国民党在野期间,懂得“权变”之后,文宣战斗力不断提升,后来在2008总统大选期间,其战力估计已达85分,即使还不如靠选举吃饭的民进党那样拿到90分,但实力差距已不远。国民党会大胜民进党,除了在宣传战方面不落后对手太多之外,主要还是靠原本就比对手雄厚的组织战老本去击垮民进党。

国民党的文宣战术主要都是向对手民进党学习的,所以才会有人说国民党的选战方式越来越像民进党。因此,马华的“经”-自由民族主义,不能够变,变的是人才培养机制、文宣策略和选举战术的“权”。马华必须在战略上尊重对手,在战术上蔑视对手。对于行动党和公正党,只有打从心里尊重对手,不再夜郎自大鼠目寸光,才能正视自身的弱点,并了解对手的出招方式,再出奇招反击对手,以做到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原则。

陈祯禄精神被长年忽视的后果

陈祯禄的高大形象,也是接下来的马华总会长都无法跨越的高度。历任马华总会长,总是会被不少人严厉批判,尤其是打着捍卫民族教育的董教总里的华教人士,更是把每一个马华总会长骂到狗血淋头、一文不值,但偏偏只有陈祯禄是个例外,为什么?乃因其对华教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使他赢得华教人士的信任和尊重,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沈慕羽和陆庭瑜这两位老人家。

在老一辈的华教人士眼中,陈祯禄时代的马华公会,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但后来的马华从陈修信时代开始就逐渐走上歪路(注:陈修信和其父亲陈祯禄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因这两父子的不同华教立场,所以华教人士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两极化的。从这里可观察出一个现象,同一个家庭的人未必都是一样的思维模式,不但是父子,连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不可一概而论)。

细心翻阅《陈祯禄爵士言论集》的人,恐怕都和笔者一样,一面翻阅一面摇头,感叹的是陈祯禄之后的马华领导人,没有一个能及得上这位老祖宗的水平。从其言论就可发现他的视野格局之宏大,论述及思考逻辑之严密和政治哲学素养功力之深厚,即使政见不同的政敌都对他尊敬有加。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的精辟政见,即使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然切合时宜。由于秉持着正确的政治路线,即使面对着马共和左翼分子的严峻挑战,他领导下的马华在当时还是得到大多数华人的认同。

可惜的是,自陈祯禄去世之后,马华公会接下来的领袖政治学素养不足,政治论述能力下滑,给人“一蟹不如一蟹”的退化感觉。过去数十年马华领导层都忽略政治教育工作,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了什么政治理念才加入马华,更多的是投机分子加入马华是为了找好处,导致党的组织日渐僵化、效率低下。巫统这只恐龙会在种族政治的肥沃土壤里茁壮成长,和马华公会几十年来走上歪路,无力内部制衡巫统,丧失制订政策的权威,有很大的关系。

看回陈祯禄的言论就会知道,他是坚决的马来亚民族主义者,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都深恶痛绝,其思想之先进性,可从他于1932年写给英国高官威尔逊爵士的备忘录提出“马来亚人的马来亚”概念中得知,这比李光耀在60年代提倡“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还早了整30多年。只是,马华公会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概念的版权原本就应该属于马华的,反而眼巴巴看着它被行动党拿去做一些小改动后,就变成他们几十年来用来对付马华的宣传利器。

陈祯禄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就像一个功力高深的创派祖师爷,其光芒仍然照耀着后人。可惜的是,他的嫡系子弟在他过世之后,没有把他的学问发扬光大,还越走越偏,格局越缩越小,其思想精髓反而都流失去了其他门派,讲得难听点简直就是欺师灭祖、数典忘宗。只要看看行动党、民政党和公正党反复强调的多元种族的论述,再把陈祯禄几十年前说过的话拿出来对照,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很多马华领导人至今仍然认为,马华的最大敌人是行动党,因为行动党几十年来和马华抢地盘,马华在很多华人选区都是败在行动党手中,照理说它应该是马华的最大敌人。其实,真正会终结马华政治生命的,不是行动党,而是公正党。

马华几十年来的选举策略都是冲着行动党而来,对于新崛起的公正党,由于在308之前马华没有败给公正党的记录,甚至还轻易相信巫统的“公正党正在泡沫化,安华已经过气”的说法,所以根本不把公正党当回事。一些遇到公正党对手的马华候选人甚至还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幸运拿到安全区,过于轻敌的麻痹心理,种下了308大选在混合选区大败给公正党的因子。

很多马华的人都不了解公正党的本质,思维上还停留在1999年的“安华党”和“示威党”印象,无视对手在短短几年内进步神速。首先,公正党领导层为了改变“公正党只为安华一个人斗争”的形象,早几年已经在重铸党的意识形态上展开工作。他们自我定位为“liberal democrats”,即自由民主主义,讲得更直接一点,他们要和同样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抢饭碗。

最像自己的敌人最危险

其实,最像自己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就如60年代的劳工党人,恨行动党比联盟更甚,因为他们同样都是左倾,抢的都是同样的市场。劳工党人把行动党定义为“机会主义政党”,骂他们不够“左”,认为只有劳工党才是正宗的社会主义政党;行动党人把自己定义为“费边社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反骂劳工党人太过“左”,不切实际。现在的劳工党虽然已经不存在,但一个意识形态上很接近劳工党的“社会主义党”已经成功注册,会把这个新政党视为心腹大患的肯定不会是右派的国阵成员党,反而是行动党,因为社会主义党会来抢他们饭碗。

同样的道理用在民政党也是一样。民政党起家初期是相当左倾的,后来加入国阵后,意识形态上渐渐向右拐。由于巫统的分而治之策略,长久以来民政党就被塑造成另一个“小马华”,以制衡马华的势力。本来代表多元种族的民政党,在政治现实下向巫统低头,格局也是越来越小,到最后在国阵内部被当成另一个代表华社的政党,和马华抢饭碗。如果严格按照民政党的创党理念和党章来看,它是绝对不会认同巫统的变相单元种族路线的。

有鉴于此,民政党内部的一些良知开始为党的前途着急,后来他们发现到党领导层的国阵旧思维和他们接受的那套意识形态训练完全不兼容,便开始产生离心。他们反而会更倾向意识形态上符合他们要求的公正党,甚至还认为公正党其实就是创党初期的民政党。这班人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如杜乾焕、李家全、邱继平、黄泉安等人。除了黄泉安加入行动党之外,其他人几乎都向公正党靠拢。只有了解他们的思路后,才能知道为何杜乾焕宣布退党时还大声地说:“我没有背叛民政党的理念。”

所以,相对于社会主义的行动党,同样为自由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公正党要向民政党挖角会显得更方便。在党内人才逐渐流失之际,民政党已明显地处于崩溃边缘。

如果马华因为民政党完蛋而显得兴奋的话,那也未免高兴得太早。因为,如果马华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作出应变,很快的同样的厄运就会降临马华。多少年来就因为领导人不注重国际联系、忽略党教育工作、不重视意识形态、只会搞党内派系政治等原因,导致了今时今日自绝于创党理念的颓靡局面。由此可见,缺乏了国际视野、全球观和统战概念的领袖,造成今天马华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地步,使到后来居上的对手有机可乘。

陈祯禄上了安华的身

为什么说公正党最终会埋葬掉马华?看看其代表人物安华说过的话:

- 安华在2006年8月20日在吉隆坡皇宫酒店(Hotel Istana)对刚入党的印裔党员说:“不错,我是马来人,我是回教徒,但我相信正义。我希望我的印度弟兄与姐妹获得扶住,我们今天的问题是,政府让一小撮人致富,却边缘化多数的人民。”

- 安华反问:“我们有马币600亿元的石油盈利,这些钱分一些发展小学,让华小用母语教学,学习数理科,让淡米尔小学能够发展,何错之有?”

- 他更表示,希望看到今天马来西亚的华人、印度人、卡达山、伊班人等,能够感受到马来西亚是自己的国家。

- 晚上安华又对着马来居民宣称,自己是亲华人、亲印度人、亲马来人的领袖,并表示自己在乎的是全民受益,国家的丰裕资源必须让用来维护人民的命运。

- 巴东埔补选前,安华在接受专访时说,“我是一名马来人,一名非常忠诚与认真的马来人。难道这样我就不能以一名真正马来西亚人的身份来思考,展示对所有马来西亚国民福祉的关心。”

-“我对所有马来西亚国民许下了一个新希望的承诺,我们必须有自信,有信心这是一个卓越的国家,能够提供一切给所有人。”

只要看过陈祯禄语录的人,就会知道,他们的政治思路、逻辑和论述,几乎同出一源。为什么安华说的话,华社会那么认同?同样的论述,陈祯禄在几十年前已经说过,但为何今天仿佛是陈祯禄上了安华的身,通过安华的嘴巴说了出来?说到底,公正党已经在论述上把原本属于马华的那一套老祖宗留下来的思想给“釜底抽薪”并“据为己有”,然后再把马华反定位成“种族政党”。而长时期不注重党意识教育工作的马华,终于尝到了被敌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苦果。

党意识不够坚定的人都会动摇,即使是入党几十年的老马华,看到目前没出息的马华,会认为现在的马华不是他当年认同并加入的马华,反而会认为公正党的那套论述更接近他当年认同的理念。所以,相对于和马华斗争数十年,意识形态上和马华左右分明的行动党,马华党员要跳槽到公正党显得更加没有政治道德上的阻力,他们可以学杜乾焕的口吻说:“我没有背叛马华的创党理念!”

总之,马华的处境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行动党就算再如何强势都好,它和马华分占的还是左右不同的市场,马华还是有生存的空间。反观公正党做到更加长远、更加绝,想从根本上占据马华赖以生存的地盘,只要认同这种理念的人相继退出马华加入公正党,加上新的华裔年轻人选择加入公正党而不加入马华,马华迟早会因人才枯竭而灭亡。马华需要做的是,复兴陈祯禄精神,稳守民族主义底线,才能在自由主义这一块意识形态战场上和公正党决一生死。

骨气政治还是有很大市场

若根据1958年星槟日报的一篇社论,当时主要有三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参与即将到来的第一届全国大选,一个是左派的社会主义阵线,一个是右派的拿督翁为首的马来民族阵线,另一个就是被定义为中间路线的联盟。结果,代表着中道力量的联盟大获全胜,取得执政权。由此可见,当时的“道”是在巫统、马华、国大党组成的联盟这边的。

但是,随着巫统逐渐一党独大,种族霸权主义之势形成,“道”很明显地已经不在联盟(后来的国阵)这里。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阵308大败,还是离不开贪污腐败这个直接原因。道理很简单,因为你贪污腐败,你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就不足;因为你远离民意,所以你在争取独立的历史法统也荡然无存。308的讯息已经最清楚不过,巫统再不收敛和检讨它的种族主义路线,恢复联盟时代各成员党平起平坐的地位,然后赶紧兑现2004年大选承诺,去肃贪、改善行政效率和公平对待全民,恐怕将难逃下台的厄运。

马华在308后,从基层到领导不断地检讨自己的败因,很多人都矛头指向外,说是大势所趋,受巫统这个“超级票房毒药”连累云云。这种缺乏“反求诸己”、“自我批判”的鸵鸟精神,无助于党理念的实质提升。其实,巫统从创党初期时一样都是讲民族主义的,但后来为何却变质成为狭隘的种族主义?马华难道不需要负上这个历史责任吗?

陈祯禄在1960年去世,如果他还能活到1969年的后513时代,看到巫统的一党独大局面,肯定会痛心疾首,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他毕生推崇的自由主义理念。独立初期的联盟三党合作模式,即使不完全符合陈祯禄的理念要求,只要守稳在平起平坐和互相制衡的底线,狭隘的种族主义势力就很难抬头。

但是,巫统的一党独大压制了国阵内部其他成员党,在种族霸权主义的淫威下,马华处处受制于人,渐渐地也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这真是悲哀,一个人是不能没有自由思想的,没有了自由思想,就没有了头脑;没有了头脑,就挺不起脊梁。华人是讲骨气的,所以“骨气政治”在华社有那么大的市场。但骨气不等于意气,骨气要真正成为骨气,必须以自由思想为前提。只有当思想是属于自己的时候,骨头才是自己的,也才会有骨气。

陈祯禄是民族主义者,自然也是讲骨气的,再看回他过去的事迹,一个连日本军国主义、英殖民主义和马共暴力行为都无畏无惧的人,怎会害怕区区一个巫统霸权主义?马华对外号称有100万党员,这100万是什么概念?100万党员可排得上是世界前十名的大党。世界上有多少个少过100万党员的政党早已夺取政权?民进党在只有20、30万党员时就干掉了号称有200万以上党员的国民党。如果马华真的有实实在在的100万党员,真正发挥100%的战斗力,别说是行动党、公正党,连巫统都可以干掉,自己当家作政府,何必看人脸色、受人鸟气?问题是,扪心自问一下,马华真的有100万党员吗?

外表的强大不足为据,内心的强大可以惊天动地泣鬼神。马华会沦落至今时今日的地步,根源在于丧失了创党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民族主义大无畏精神。陈祯禄之后马华再无顶尖的战略家和理论家,无法与继承了英殖民主义“分而治之”谋略的巫统顶尖高手展开博弈,导致整个组织文化在后期呈现了萎靡不振的颓势,犯了“恐巫症”,处处以巫统为首是瞻,在巫统极端分子的步步紧逼之下,缺乏骨气而不断推让。

现在很多党职候选人打出来的口号是“敢怒敢言”,似乎只有“敢怒敢言”的英雄才可以挽救马华日益颓败的局势。陈祯禄时代的马华是不搞这一套的,他和其他种族代表对话时,讲的是道理,讲的是各族的共同利益,凭借的就是民族良知、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洞察时势的能力。若“敢怒敢言”是为了将巫统的不合理政策和种族主义苗头扼杀于成型之初,那还好;若只是为了“敢怒敢言”而“敢怒敢言”,这种作秀意味甚浓、只讲意气之争的“敢怒敢言”,绝不是陈祯禄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骨气政治”。

马华的最后根基

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即指出,马华的策略顺序应该是“先复兴,后改革,再转型”。关于“复兴”的部分我已经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说明,至于接下来的“改革”和“转型”,请参考我的另两篇拙作“从文宣角度看2008年大选”“深化民主才能救党”

一代伟人陈祯禄至今仍静静地躺在马六甲市郊的墓园,他的思想是马华立党的最后根基,如果陈祯禄思想都被华社否决掉,马华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如果有党员在党遇到迷茫、毫无头绪的定位问题时,应先阅读有关陈祯禄的书籍,或许就会豁然顿悟,因为答案往往就可在历史中找到。陈祯禄的思想精华已经浓缩在党章的宗旨里,马华原本就有陈祯禄留下来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现在只要把它们开掘出来就行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好东西而一直向外求,这是舍近求远。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世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先知先觉”,这种人很稀罕,因为能准确捉到时代要求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人毕竟不多,如华盛顿、甘地、孙中山等人,皆达到这种境界,在我国,恐怕就只有陈祯禄一人而已;第二种人是“后知后觉”,这种人占了绝大多数,都是凡人,你我都是属于这个层次的,但至少知道错了还会去改;最无可救药的就是第三种人,那就是“不知不觉”的人,明明错了还死不认错,或者是完全不清楚情况,不在状态中的人。我们不能奢望还有像陈祯禄这种高水平的人再生,但起码要出现一些后知后觉,“知耻近乎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人,知道错了还肯去改的务实领袖。如果让那种不知不觉的人坐上马华的领导位子,那可真是党的末日了。

如果有人问我在马华是属于哪个派系,我会回答我是“陈祯禄精神原教旨主义”。我相信在党内,尤其是老马华的那一辈人,有不少人也是和我有一样的观点。无论如何,说了那么多有关陈祯禄的事情,虽然我个人很佩服陈祯禄,但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陈祯禄到底只能活在他自己身处的历史条件中,因此他的思想不可能没有缺陷,也不可能是完人。

但我坚信,他的思想体系仍然是马华的瑰宝,其政治思想之逻辑严密性,使意识形态不同的敌人都很难找到攻击点。如果马华真正复兴陈祯禄精神,走回陈祯禄主张的政治路线,恢复成为陈祯禄年代的马华,即使不能建功立业开疆扩土,也肯定会减少犯错的机率。只要做到这一点,不只会获得华社的认同,其他各族人民也会对马华刮目相看。

天佑马华!


(此为原文,浓缩版已登在7/10/2008的星洲日报《六日谭》专栏)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堂堂正正来变天!

转载自《etsuko自分の自由国》


转载自《马华网站之时事评析》

308以后,大马的政治时局一直都是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从人民联盟正式成立、国阵国州议员的跳槽之说、916变天传言更是愈传愈炽热,紧紧地扣住了大马人民的注意力,以时时留意追踪最新鲜热辣的时局发展。

阿末依斯迈的“寄居论”,一度招致华社党团的漫天炮火攻击,但在巫统最高理事会议决阿末的党籍被冻结后,事情看起来是成了过眼云烟了;随之取而代之的热门话题,就是916跳槽疑云之国阵后座议员俱乐部的台湾考察之行使916变天疑云,平添了变天有变的疑云。(最新说法变天在即,但并不一定是916这个良辰吉日!换句话说,时间不限,可以是明天、后天、某一天、任何一天!)。

主导916夺权计划的公正党方面,则将周五派遣4名要员到台湾拉角,商议916夺取中央政权的事宜;事有蹊跷的是,声声把“916夺权必将成功”挂在口边的公正党顾问拿督斯里安华并不在赴台拉角的名单,确实是耐人寻味。

在如此接近916的非常时刻,46位国阵后座议员在周一就出发赴台进行农业考察的学习旅程,实在无法不让人另寻他想,因此被绑桩、被隔离、被辅导之说自然四起,甚至让人民感觉到大马中央政权变天似乎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无可否认的,民联在这一场与国阵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角力竞赛中,很大程度上达至了某些目标;成功地营成了社会舆论,让人民对于“国阵议员跳槽、916变天传言”议论纷纷,整个国家充斥着紧绷的气氛,而且也成为了国际世界的瞩目聚焦点——毕竟大马政治从未如此精彩过。

在人民眼中,谁是谁非、疑云传言、热辣新闻等等都是政治人物赖以生存、继续活跃政坛的方法伎俩;人民的要求相对简单——国家朝向持续自由民主方向发展、人民的权利以及民生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都是一个国家人民最渴望的梦想。大马近年来的政治局势,特别是第12届大选后,国内政治模式走向了更为符合民主程序的方向,让大马踏向更开明的路线;可是,国阵与民联如今纷纷扰扰的对峙、抢滩动作,实际上已经让人民感到不厌其烦,因为这些时局的不稳定已经完全跳脱人民所想要达至的简单要求。

肯定的,政治上两线制的发展绝对是对国家有利的,如今大马既已形成一个两线制雏形,当然是一项好事。两方的政治阵线会相互竞争,以求脱颖而出,成为人民心中最佳选择;换句话说,依循正当的民主方式而达成的“中央政权变天”计划绝对是符合逻辑、情理的,人民与各政党亦不会有任何异议。但是,倘若民联是通过目前热闹沸腾的“跳槽”手法来执政中央的话,实已乖离了民主的真谛,成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新政府。

跳槽论、变天论,统统都适可而止吧!人民的声音是,要改朝换代、要在中央当家的话,正正当当地通过选举来决胜负啊!毕竟,308大选成绩不就已告诉政治人物们:人民绝对是有政治智慧来决定手中票的!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马华需留在国阵

转载自《勒不思书》



伴随着峇东埔补选的结束和“华人寄居论”风波的愈演愈烈,马华应否退出国阵这个自308大选以来即被提出,但随后又冷却下来的议题,已再次被置放于该党高层的议会桌上。

概括而言,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每每从“马华应不应该退出国阵”的角度切入,也总能够提出各种非常合情理的论点;可是,当我们把讨论的角度转换为“马华应不应该留在国阵”时,议题的层次立刻就从马华的出路这个相对狭隘的范畴,提高到探讨两线制未来发展的高度上。

“马华应不应该留在国阵”与“马华留在国阵的意义/价值”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在两线制已崭露雏形的新政治格局下,不能不把这个问题与两线制紧紧相扣的加以探讨。

308大选的结果,国阵与民联各别获得140及82国会议席,催生了广大知识分子期盼已久的两线制。除了议席数目上的近乎平分秋色,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两个阵营的国会议员在种族结构上的均衡,才是两线制最重要而关键的基础。

在国阵现有的140名国会议员中,马来人占了62%,非马来人38%;而民联的82名议员中,马来人占52%,非马来人48%。对照马来西亚种族比例在整体上大约为马来人65%对非马来人35%的数据,国阵国会议员的种族结构无疑是较接近客观上的国家种族结构,而民联的马来人议员则稍显不足。






这种对比法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是在马来人作为国家多数族群的客观事实上,一个政治团体或阵营只有通过以马来人为主导(不是主宰)、非马来人为伙伴的组合模式,才能够在实际意义上迎合马来西亚政治统战的要求和市场。如果,今天民联没有公正党及回教党这两个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党,两线制有可能出现吗?这样一个问题,已清楚的告诉我们,所谓的两线制,并不仅仅表现于两个阵营在议席数目上的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关键还在于两个阵营各自的种族比例是必须符合马来西亚的族群结构模式。

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审视马华去留的问题。假设马华退出国阵,加入民联,意味着总共有15名华人国会议员离开国阵,而民联则增加15名华人议员。届时两个阵营的国会议员在族群结构上就会有如此变动:国阵的马来人与非马来人比例将变为70%对30%,而民联的比例则逆转为马来人44%对非马来人56%。






如此一来,两线制极可能变质为马来人在朝、非马来人在野的那种两线制;而显然的,在政治斗争依然纠缠于斗臭斗垮的窠臼,而一些有心人依旧大肆玩弄种族课题的背景下,这种两线制的模式将重新撕裂族群关系,进一步扩大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鸿沟,极端的族权与神权主义也将出现难以想象的膨胀。

换句话说,只要马华还留在国阵,国阵与民联的国会议员在种族结构上将维持均衡,进而确保两线制朝着跨越种族本位的良好方向发展。因此,马华的去留,并不仅仅是马华本身或国阵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两线制发展的因素。

当然,当人们都在兴致勃勃的迎接所谓非种族政治的到来,而我却在这里以族群本位的基础来讨论两线制及马华的出路时,确是显得脱节。可是,以最近的“寄居论”风波为例,为什么强烈炮轰阿末伊斯迈的依然只有马华、民政党和行动党这些华基政党,而宣扬多元种族的公正党和回教党却选择相对的沉默呢?当你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政治现实:马来西亚的政治游戏,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恐怕都无法摆脱以族群本位为基调的“潜规则”。


本文刊登于9月6日《星洲日报》言路版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从巴东埔流泪到布城,从布城流泪到荷兰

转载自《政治这YOUNG玩》喃喃自语



阿弟有首成名曲叫“从新山流泪到新加坡”。而现在的安华,也可说是,正在从巴东埔流泪到布城,展开他的历史性916中央夺权计划。若此成真,国阵也可以从布城流泪到荷兰,看着千秋大业毁于一旦。

只是,安华的,是笑的泪水;国阵的,是痛到流泪。

那天跟朋友谈笑,我问到:“916当天,我们应该在那里聚会?应该传达什么讯息?”

深思不久,我想,915当晚,我们应该可以去首相署,聚会点蜡烛倒数,在内阁每个星期三开会的宏伟会会议厅,好好认识和珍惜这个权力最高的行政单位,好好在那里面壁思过,好好检讨国阵、这个民主制度和国家的未来。

不管916夺权计划能否成真,演变到今天这个时局,国阵头头们应该掏心检讨,(对于那些还有民族良心的领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局面,我们距离失去中央政权,竟然可以那么靠近?竟然可以随时一无所有。

916到底会出现什么局面,我没有资格成为预言家,却想从制度谈谈各项可能。

根据联邦宪法第43条款,要成为首相,必须符合两条件:

1.由最高元首委任;

2.获得大部分下议院成员的信任。


其实,在委任首相方面,真正所谓政党的界限,反而不是重点,最重要是谁获得大部分议员的信任。

因此,有些评论人就分析,哪怕所谓的30个国阵议员没有跳槽,他们还是可以在议会投安华信任票,带他去布城,带国阵去荷兰。

无论如何,若首相阿都拉失去大部分议员的信任,程序上还是有一个微妙未知数,他拥有两个选择:

1.辞职;

2.要求最高元首的同意,解散国会重新大选。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最高元首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象征,而首相才是国内最高实权领导,在这个首相被投不信任票的关键时刻,最高元首却拥有决定性的权利,若他拒绝首相要求解散国会的要求,首相就只有死路一条-辞职。

当然,除了被动等待916的来临,然后猜测将会出现的命运,首相还有一个主动权,就是提早劝告最高元首宣布解散国会。只是,若这一刻来临,根据阿都拉和纳吉的权力转移协议,看来巫统已不允许原任首相,再继续领军迎接早到的来届大选。

可是,若全面解散国会再面对人民,国阵有把握吗?

还有另一个比较柔性的改革对策,就是在916之前,阿都拉直接交权给纳吉,并在国会取得国阵大部分议员的信任,由纳吉领军尝试开创新局面,重新稳定国阵军心,赢得人民信心。

Monday, August 25, 2008

贪官位,健康政治搁一边;争出线,礼仪廉耻放两旁。

转载自《庄祷融 政情流露》



马华中央大会兼改选是在今年十月十八日。距今还有五十二天。然而,随着现任总会长黄家定及现任署理总会长陈广才相继宣布不寻求蝉联,再加上现任妇女组主席黄燕燕及马青总团长廖中莱都有意更上一层楼之后,如今的马华竞选局势已是风雨满楼、剑拔驽张。

那些已宣布竞选及等人“指点迷津”才要宣布的准候选人已都风尘仆仆,全国走透透,设饭局握手拉票。数落揶揄之声此起彼落,正有“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拼拼到底之势。

竞选活动虽然刚开始不久,我人在雪州,就“耳闻目濡”了几个怪现象,印证了华裔族群一个陋习: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一) 有区会主席接到要求,要他与其他区会主席联合署名支持翁诗杰竞选总会长。这位区会主席感概万千。他说翁诗杰向来支持不表态文化,曾几何时,他的支持者却在外边“帮”他搞这一套!是在帮翁诗杰还是在害他?

(二) 有位区会主席接到两位全国领袖的要求,联办支持两名不同领袖的就职千人宴。这位区会主席告诉我,顺得哥情失嫂意,干脆两个都拒绝,免得左右为难。

(三) 中央代表开始收到匿名信漫画,攻击某位有意竞选这总会长的前部长。画中人物是医生,来自柔佛州,人物呼之欲出。看来,好戏好画还会“源源而来”。

(四) 有区会代表告诉我,一名林姓中央领袖的个人支票已在区会改选时“满场飞”。美其名为清付当年许诺的拨款,实则收买人心。区会代表说,这位林姓领袖已把纪律委员会主席陈广才当成“废人”看待!

(五) 有中央代表接到手机短讯,攻击一位现任部长把自己老妈送去老人院。真真假假,耐人寻味。

从这两星期的多项怪像看来,接下来的马华党选将更趋向肮脏、谎言、耍赖。总会长黄家定虽曾苦口婆心劝马华党员要站得尊严,要堂正做人,要让人尊敬。然而只三两下子,全栽在这些贪“官”人手里了!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一场尊重人权价值的推动

转载自《Quek's Blog 郭义民 义不容辞》







今天上午举行了《追讨英军罪行·全国社团盖章签名运动》的推介礼。我负责协调这个签名运动,目的是吁请国人支持"追讨英军罪行工委会"为死难者家属向英国政府讨回公道,并通过签名盖章展现国民与民间组织的立场。这是一个由当地社区居民以及许多自愿义务人士与团体发起的运动,并将在9月20日活动截止后把所收集的支持书送到英国。

以下为我在推介礼的演讲摘要:

身为较年轻的一辈,我们欲了解60年前24名乌鲁音村民在峇冬加里被屠杀的惨案并不难。只要通过输入关键词:“峇冬加里屠杀惨案”就可以在书本与网站世界略知这是怎么一回事。

无论是书本、报章与网络的资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质疑英军宣称死者是恶匪或恐怖份子是否属实。在英国与本地媒体充分发挥揭露弊端与历史冤案的努力下,峇冬加里屠杀惨案的真实情节逐渐还原。1970年的英国报章报导、1992年的英国广播电视纪录片、英军亲口承认屠杀惨案的宣誓书、屠杀惨案唯一生还者与目击者的口供,工委会律师团在英国国家档案局所收寻的资料,都显示屠杀惨案确实发生。

英国政府承认英军杀害24名手无寸铁的平民,但英政府唯一合法化屠杀的理由是这24名平民尝试逃跑。但,自1970年起揭发的证据,我们有很强的理由不相信英政府的藉口。我们能证明英军不只有意图的屠杀平民,也刻意误导较后成立的调查委员会,蒙蔽惨案事实的真相。很明显的,英国政府已犯下侵犯人权与生命尊严的罪刑。

《追讨英军罪行工委会》的目标明确:绝不能容忍强权者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暴行。我们不否认英国政府曾针对峇冬加里屠杀惨案展开调查,但我们相信有一小撮有权位者刻意掩盖事实的真相,企图误导国际社会。

据我所知,死者家属无意向谋害他们亲人的英国士兵采取报复行动。但死者家属坚决向英国政府讨回公道。这包括:

1. 殉难者不是英国政府所抹黑的恶匪或恐怖份子。他们多是胶工,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英国政府须向殉难家属道歉。

2. 殉难死者都是家庭经济生活的支撑着,因此,殉难家属要求英国政府赔偿他们失去养家糊口的依靠。

3. 殉难死者在屠杀后被曝尸超过7天,全无人性尊严可言。英国政府应为死者家属设立纪念塔以还殉难死者的尊严。

尊重人权与生命尊严的价值是马来西亚年轻一辈追求的目标。这个价值涵盖尊重生命的可贵、强调公民社会是建构在诚实与真实的基础,以及施暴行者须负上历史与社会责任。这些价值都不会因为时间而流失,也不会在不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标准。

《追讨英军罪行工委会》曾在2008年3月25日通过英国大使馆向英女王呈交请愿书,但至今并无任何回应。因此,工委会需要更大与更广的社会资源与网络,共同声讨英军屠杀罪行,让英政府感受到全马社团响应尊重人权的呼吁,以及民间伸张正义的团结力量。

工委会决定举办“全国社团签名盖章运动”,共同谴责英军屠杀罪行,希望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将历史真相还原,纠正历史冤案以及共同塑造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

我们感谢国内外媒体工作者自1970年起不断的挖掘事实真相,使到峇冬加里屠杀惨案的真相有朝一日能够浮现。除此,我们感谢社团与非政府组织,共襄盛举,盖章签名声讨英军屠杀罪行。我们也感谢朝野政党同意成为工委会为殉难者寻求公道的坚决后盾。

工委会谨此呼吁,全国社团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响应“全国社团签名盖章运动”。我们将在一个月内赴全国各地,将收集到的请愿书通过英国大使馆呈交给英女王,为这历史冤案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