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别类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马华需留在国阵

转载自《勒不思书》



伴随着峇东埔补选的结束和“华人寄居论”风波的愈演愈烈,马华应否退出国阵这个自308大选以来即被提出,但随后又冷却下来的议题,已再次被置放于该党高层的议会桌上。

概括而言,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每每从“马华应不应该退出国阵”的角度切入,也总能够提出各种非常合情理的论点;可是,当我们把讨论的角度转换为“马华应不应该留在国阵”时,议题的层次立刻就从马华的出路这个相对狭隘的范畴,提高到探讨两线制未来发展的高度上。

“马华应不应该留在国阵”与“马华留在国阵的意义/价值”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在两线制已崭露雏形的新政治格局下,不能不把这个问题与两线制紧紧相扣的加以探讨。

308大选的结果,国阵与民联各别获得140及82国会议席,催生了广大知识分子期盼已久的两线制。除了议席数目上的近乎平分秋色,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两个阵营的国会议员在种族结构上的均衡,才是两线制最重要而关键的基础。

在国阵现有的140名国会议员中,马来人占了62%,非马来人38%;而民联的82名议员中,马来人占52%,非马来人48%。对照马来西亚种族比例在整体上大约为马来人65%对非马来人35%的数据,国阵国会议员的种族结构无疑是较接近客观上的国家种族结构,而民联的马来人议员则稍显不足。






这种对比法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是在马来人作为国家多数族群的客观事实上,一个政治团体或阵营只有通过以马来人为主导(不是主宰)、非马来人为伙伴的组合模式,才能够在实际意义上迎合马来西亚政治统战的要求和市场。如果,今天民联没有公正党及回教党这两个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党,两线制有可能出现吗?这样一个问题,已清楚的告诉我们,所谓的两线制,并不仅仅表现于两个阵营在议席数目上的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关键还在于两个阵营各自的种族比例是必须符合马来西亚的族群结构模式。

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审视马华去留的问题。假设马华退出国阵,加入民联,意味着总共有15名华人国会议员离开国阵,而民联则增加15名华人议员。届时两个阵营的国会议员在族群结构上就会有如此变动:国阵的马来人与非马来人比例将变为70%对30%,而民联的比例则逆转为马来人44%对非马来人56%。






如此一来,两线制极可能变质为马来人在朝、非马来人在野的那种两线制;而显然的,在政治斗争依然纠缠于斗臭斗垮的窠臼,而一些有心人依旧大肆玩弄种族课题的背景下,这种两线制的模式将重新撕裂族群关系,进一步扩大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鸿沟,极端的族权与神权主义也将出现难以想象的膨胀。

换句话说,只要马华还留在国阵,国阵与民联的国会议员在种族结构上将维持均衡,进而确保两线制朝着跨越种族本位的良好方向发展。因此,马华的去留,并不仅仅是马华本身或国阵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两线制发展的因素。

当然,当人们都在兴致勃勃的迎接所谓非种族政治的到来,而我却在这里以族群本位的基础来讨论两线制及马华的出路时,确是显得脱节。可是,以最近的“寄居论”风波为例,为什么强烈炮轰阿末伊斯迈的依然只有马华、民政党和行动党这些华基政党,而宣扬多元种族的公正党和回教党却选择相对的沉默呢?当你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政治现实:马来西亚的政治游戏,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恐怕都无法摆脱以族群本位为基调的“潜规则”。


本文刊登于9月6日《星洲日报》言路版

No comments: